名創優品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折射出中國零售品牌全球化進程中的典型矛盾:海外市場高歌猛進與本土并購爭議交織。
海外成增長引擎
當季總營收47.1億元,同比增長22.7%,略低于市場預期。核心驅動力來自海外市場:42.7%的同比增速中,北美直營市場貢獻65.5%的暴增,推動海外營收占比升至45%。與之對照,國內市場營收25.8億元,名創主品牌僅增10%,潮玩品牌TOPTOY維持42.7%高增速。
盈利質量成最大亮點。IP聯名戰略推動毛利率攀升至47%的歷史峰值,海外直營模式(毛利率較代理高20%)與供應鏈優化形成合力。經調整后凈利率達16.8%,印證“輕資產、高溢價”模式的有效性。
門店擴張的雙軌邏輯
季度凈增360家門店創紀錄,海外市場占比升至41.6%。北美直營店持續擴張,國內則轉向三線以下城市滲透,200平米以上大店成主力。但數據暗藏隱憂:國內同店銷售仍未止跌,僅靠一二線城市大店勉強收窄跌幅;海外單店業績依賴《哈利波特》IP短期拉動,持續性待考。
永輝收購案的市場疑慮
62.7億元現金收購永輝超市21%股份,將名創推上風口浪尖。市場三大質疑直指要害:現金流吃緊(收購款占賬面現金94%)、永輝年均超13億元虧損拖累ROE、業務協同性薄弱。盡管名創發行5.5億美元可轉債緩解資金壓力,但零售分析師普遍擔憂——聚焦IP垂類的“小而美”玩家,能否駕馭傳統商超的“重資產”困局?
估值分歧背后的博弈
當前市值隱含2025年PE僅15倍,反映資本市場對永輝拖累的悲觀定價。但機構測算顯示,若海外CAGR保持30%-40%,國內穩健增長,名創未來兩年凈利潤復合增速仍有望超20%。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看空者緊盯并購風險,看多者押注IP零售的全球化變現能力。
當一家企業的設計部門70%人力投入IP改款,卻無人深耕用戶行為研究和材料工藝創新時,所謂“設計驅動增長”終將成為財報上的泡沫數字。工業設計的真正戰場,不在聯名款的毛利率里,而在那些沒有IP加持的普通商品貨架上。
光環之下,隱憂浮現:當北美直營店需要持續輸血,當永輝調改面臨盒馬等強敵環伺,名創的“兩條腿走路”戰略正逼近壓力測試臨界點。零售業沒有永恒的護城河,只有不斷重估的生存法則。
名創優品的財報光鮮,卻難掩設計靈魂的蒼白。海外市場42.7%的增速看似兇猛,實則是將中國制造的老路數搬到北美——用迪士尼的版權金粉,涂抹廉價日用品的肉身。47%的毛利率背后,設計師淪為IP符號的搬運工,貨架上玲娜貝兒與哈利波特爭艷,恰似文化自卑的狂歡現場。斥資62億吞永輝,更像一場錯位的婚姻:潮玩美學硬闖生鮮江湖,終將暴露設計力的虛胖。當中國企業把聯名當創新,用貼牌充實力,繁榮背后,盡是原創力的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