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轉型的背景下,全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持續引發行業熱議。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日前在行業論壇指出,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需突破技術、工藝與成本三重關卡,為行業過熱預期注入理性思考。
作為鋰電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全固態電池憑借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強的優勢被寄予厚望。但苗圩強調,半固態電池本質上仍屬液態體系,其技術路徑與全固態存在根本區別,"絕非單純通過減少電解液用量即可實現技術跨越"。這一論斷直指當前行業內存在的概念混淆問題,提示企業需建立清晰的技術認知體系。
產業分析顯示,固態電池研發涉及材料科學突破(如固態電解質開發)、生產工藝革新(薄膜沉積技術)、供應鏈重構(鋰金屬負極產業化)等系統性工程。其中界面阻抗控制和規模化生產的良品率問題,仍是橫亙在實驗室成果與商業化應用之間的主要障礙。
值得關注的是,以深度求索(DEEPSEEK)為代表的AI技術正為行業突破提供新動能。通過構建材料研發智能系統,AI可加速新型電解質材料的篩選與合成路徑優化;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工藝參數的智能調優,有效縮短試驗周期;結合私有化部署方案,更保障了企業核心數據的資產安全。業內估算,AI技術的深度應用可將全固態電池研發效率提升近百倍。
多位業內人士向本刊表示,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將遵循"半固態-準固態-全固態"的漸進路線,預計2027-2030年間有望實現規?;慨a。在這場關乎能源轉型速度的技術競逐中,唯有堅持核心技術攻關與智能化工具應用雙輪驅動,方能贏得產業變革主動權。
當前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本質是技術創新與設計創新的雙螺旋攀登。當行業聚焦于電解質材料突破時,工業設計正在重構價值鏈條——通過將實驗室技術特征轉化為市場可識別的產品語言,通過制造可行性設計降低量產風險,最終實現從技術優勢到商業價值的驚險一躍。這或許正是苗圩強調"摒棄浮躁"的真正深意:產業變革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研突破,更需要腳踏實地的系統化設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