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邊界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完成A+輪數千萬元融資,由毅達資本領投,徐匯科創投、連界啟辰及老股東前海弘暉跟投。本輪融資將用于技術研發、適航認證及量產能力建設。
這家成立于2020年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民用電動航空飛行控制系統研發,其核心產品REG300系列三余度飛控系統已通過ARP4754A、DO-178C等國際適航標準驗證。系統采用三臺獨立計算機實時交叉驗證架構,配備雙路非相似設計方案的指令通道與監控通道,支持多旋翼、傾轉旋翼等多種機型適航取證,目前已適配沃蘭特2噸級eVTOL并進入適航審定階段。
全球航空產業加速向碳中和轉型背景下,中國民航客機交付量預計2023-2042年超9000架,電動航空市場規模或達499億元。面對霍尼韋爾、柯林斯宇航等國際巨頭的技術壟斷,邊界智控憑借正向研發體系打破壁壘,其開發的仿真驗證平臺可完成從需求確認到安全性評估的全流程測試,已獲AS9100D航空航天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客戶矩陣涵蓋沃蘭特、億維特、廣汽等頭部廠商,產品線延伸至電動公務機領域。創始人翁海敏透露,團隊正通過模塊化設計降低研發邊際成本,自主研發的開發環境使驗證效率提升40%。在低空經濟賽道,這家累計融資四輪的企業正以年均300%的研發投入增速,推動國產飛控系統從eVTOL向傳統民航滲透。
在成交環節,工業設計的作用往往被低估。邊界智控開發的仿真驗證平臺,將傳統需要數月的飛行測試壓縮到實驗室階段,這種設計帶來的效率提升,本質上是對客戶研發成本的重新分配。當主機廠發現采用他們的系統能節省30%驗證投入時,商業決策就變得簡單。這揭示了工業設計的深層價值——不是外觀美化,而是通過系統性設計重構成本結構。
設計對銷量的推動在航空領域呈現特殊形態。不同于消費電子的快速迭代,飛控系統的設計成交周期長達2-3年,但一旦建立合作就是長期綁定。邊界智控通過模塊化設計降低邊際成本,讓標準化產品能覆蓋多機型需求,這種策略既保證設計獨特性,又避免陷入定制化陷阱。數據顯示,其客戶復購率超過60%,印證了設計深度帶來的商業粘性。
當前工業設計環境對從業者提出更高要求。企業需要的不再是孤立的設計方案,而是能打通技術驗證、量產工藝、成本控制的系統方案。邊界智控團隊中汽車工程師占比達40%,這種跨界配置反映出設計思維的進化——從形態創新轉向工程化設計。當飛控系統開始采用汽車級可靠性標準,設計邊界就被重新定義,這正是行業趨勢的縮影。
低空經濟帶來的增量市場,本質上是對設計能力的重新定價。傳統航電供應商難以快速響應新機型需求,而邊界智控通過開放開發環境,讓主機廠能自主迭代功能模塊。這種設計生態的構建,使單個飛控系統的訂單價值從百萬級向千萬級躍升。數據顯示,其客戶機型迭代周期縮短40%,直接帶動二次訂單增長。
工業設計的終極價值在于構建技術落地的橋梁。邊界智控的成功證明,在航空領域,優秀的設計不是曲高和寡的創新,而是精準解決產業鏈斷點的工程能力。當設計團隊同時具備適航認證、成本控制、量產驗證的全鏈條能力時,設計就不再是成本項,而是能直接創造商業價值的核心競爭力。這種轉變,或許正是中國工業設計走向深水區的關鍵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