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182%,凈利潤59億元,問界系列車型一度占據細分市場鰲頭。但在光鮮數字背后,這家車企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
曾經憑借華為技術背書與渠道賦能的賽力斯,如今遭遇"成長天花板"。問界M7、M9等主力車型銷量自去年三季度起呈現斷崖式下滑,華為對智選車資源的分配天平正在傾斜。經銷商坦言:"過去門店選位優先賽力斯,如今新開店面留給問界的展位越來越少。"更嚴峻的是,華為正在將銷售終端全面托管化,經銷商利潤空間被壓縮至盈虧臨界點。
在這場技術與渠道的博弈中,賽力斯選擇主動突圍。斥資115億元入股華為旗下引望公司,將合作層級提升至戰略協同層面;同時啟動港股上市計劃,擬募資50億元加碼技術研發。更具象征意義的動作,是斥巨資收購問界商標與超級工廠,這場"品牌贖身"預示著賽力斯正在重構自主話語權。
產品矩陣的快速迭代顯露出破局野心:22.98萬元起的問界新M5 Ultra試圖打開下沉市場,預售訂單破10萬的問界M8瞄準中大型SUV空白區。但市場質疑聲也隨之而來——當華為生態開始惠及更多車企,賽力斯的技術護城河還剩多少壁壘?
站在千億市值門檻上的賽力斯,此刻如同站在十字路口。是繼續躺在華為的功勞簿上吃紅利,還是真正完成從代工廠到技術主導者的蛻變?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將決定這家車企能否在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真正站穩腳跟。
站在工業設計一線從業者的視角看,賽力斯財報里藏著中國新能源車企設計戰略的典型樣本。問界系列去年42.69萬輛的銷量高峰,本質上是一次"華為光環+爆款設計"的化學反應——M7用懸浮車頂和智能座艙重構了30萬級SUV的視覺語言,這種設計策略精準擊中了中產家庭對科技感與實用性的雙重需求。但今年主力車型銷量斷崖式下滑暴露了問題:當華為的ICT技術光環逐漸被行業稀釋,設計層面的創新乏力開始反噬市場表現。
當下中國車企的設計困局集中在三個維度:其一,參數內卷背景下,外觀設計成為最直觀的差異化戰場,但多數企業仍陷在"攝像頭布局""燈組造型"的表層創新;其二,智能化體驗與物理空間的融合度不足,像問界M9的零重力座椅雖具話題性,卻未能轉化為持續性的設計溢價;其三,供應鏈話語權缺失導致設計迭代受制于人,賽力斯被迫采用華為托管門店的模式,實質上是將設計展示的主導權拱手相讓。
賽力斯斥資收購問界商標和超級工廠的舉動,本質是在重建設計主權。當企業能完全掌控產品從概念到落地的完整鏈路,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從"技術附庸"到"價值引擎"的轉變。新推出的M8預售訂單破10萬,側面印證了設計自主權帶來的市場效應——貫穿式LED燈帶與可變懸架的視覺沖擊,配合零重力座椅的沉浸式體驗,構建出區別于華為系其他產品的設計語言。
但工業設計的商業價值轉化存在臨界點。數據顯示,問界系列在年銷40萬輛門檻前遭遇增長瓶頸,反映出設計創新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當前新能源車企的設計投入產出比正在惡化:頭部企業研發費用普遍超過營收15%,但設計帶來的銷量增幅已從2022年的38%降至2024年的12%。這要求設計師必須深入參與產品定義階段,將用戶潛在需求轉化為可量產的設計語言,而非停留在概念車的炫技層面。
中國汽車市場的設計競爭正步入深水區。真正有效的設計戰略需要打通三個關鍵節點:建立用戶數據驅動的設計決策系統,將試錯成本從億元級壓降至百萬級;構建模塊化設計平臺,在保證設計獨特性的同時控制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形成設計專利護城河,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外觀專利重復率高達67%,這種同質化競爭正在吞噬設計創新的價值空間。賽力斯能否突破這些瓶頸,將決定其從"華為代工"轉向"自主設計"的戰略轉型成敗。